永遇乐 · 上巳,和慈博

未到春归,且从春乐,乐游游宴。修禊人来,流觞水曲,更沸天弦管。桃花汛后,华林园外,那有等闲莺燕。落蛮荒、绮罗裙屐,年少升平俱远。
江湖满地,清明作客,身共时光流转。琴谱南风,筵开东洛,盛会无缘见。衰颜白发,排愁无力,空负采兰心眼。稽故事、金人捧剑,霸图待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遇乐·上巳,和慈博》是杨玉衔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主题内容以及艺术价值都值得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 创作背景:杨玉衔,字铁夫,广东香山人。他与林鹍翔师事朱祖谋,并有《梦窗词校笺》和《抱香室词》等作品。据词中意境,此词作于春天,可能是上巳节期间,此时修禊之宴正盛,流觞曲水流觞的习俗也颇为盛行。词人通过这样的节日氛围,抒发了对往昔升平盛世的回忆与感慨。
  2. 主题内容:《永遇乐·上巳,和慈博》以春游为背景,描写了人们欢聚一堂,修禊行乐的场景。词中通过对桃花汛后华林园外莺燕出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流逝的哀叹和对青春不再的感慨。同时,词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以及对于国运兴衰的深刻思索。
  3. 艺术特色:《永遇乐·上巳,和慈博》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其采用传统的七言律诗形式,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金人捧剑”暗示了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以及“霸图待展”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憧憬和担忧。这些元素使得整首词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4. 文化传承:《永遇乐·上巳,和慈博》作为一首词,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还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欣赏这首词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学创作的特点。例如,通过研究其他清代文人的作品,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文学发展。

《永遇乐·上巳,和慈博》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获得审美上的愉悦,还能够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