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知贪生,兵祸不可弭。
夕阳满江头,流民千百徙。
有翁与我语,语止泪不止。
去岁经革命,今岁苦蛇豕。
金陵经百战,负固争凭恃。
壮夫死数万,玉石皆披靡。
妻子走相失,兄弟离桑梓。
留此老筋骨,露宿寒霜里。
两岁三避兵,十室九倾圮。
忍死思一归,存没得审諟。
或者皆归来,室近人亦迩。
入城但空巷,板屋立秋水。
败灶生湿菌,故井一俯视。
屋角耕织具,频年劳十指。
生也谁之恩,死也谁所使。
同尽非所悲,独活将何以。
孤寡众能怜,老耄人所鄙。
少壮可自养,残废将谁倚。
天下皆战垒,安见彼善此。
出门匍匐行,沟壑甘即委。
饥久肠胃痛,气竭但自捶。
西风吹泪面,哀语酸骨髓。
一恸发众哀,千百连声起。
我闻流民哭,伤心不能已。
先朝恤涂炭,九庙一敝屣。
揖让已经年,锋镝犹千里。
谁操同室戈,徒为数人事。
良民百愿虚,始虑宁及此。
失地不得生,得城宁免死。
覆巢卵无完,投鼠器亦毁。
败固非民福,胜亦民何喜。
始知祸福机,无与顺逆理。
战胜祸更深,功高安足齿。
四海多流民,何独江淮是。
后来何以苏,销兵务耒耜。
流民诗癸丑八月过京口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流民诗癸丑八月过京口作》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为杨慎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在流寓京口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流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
我行独憔悴,
君去亦蹉跎。
江上多流民,
相逢各泪沱。
谁家无子弟,
谁家无妻子?
生事本艰难,
奈何不早计?
我闻古人语,
有田当种谷。
有家当养亲,
安得长作客?
故人今已矣,
空余泪沾臆。
但见长江流,
不知何处是?
诗歌解析:
- “我行独憔悴”:描述了诗人自己孤独凄凉的行走状态,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忧郁和疲惫。
- “君去亦蹉跎”: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无奈和悲伤。”君”指的是流民中的同伴或朋友,”去”指离开或离开。
- “江上多流民”:反映了当时流民问题的严重性,说明流民数量众多,生活在困苦之中。
- “相逢各泪沱”:描述了与流民相遇时的悲凉场景,彼此都带着泪水。
- “生事本艰难”:指出生活的困难和艰难。”生事”指生活、生存。
- “奈何不早计?”:表达了诗人对流民困境的担忧和对人们缺乏长远规划的批评。
- “有田当种谷”: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为应该种植谷物,保障粮食供应。
- “有家当养亲”:表达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应当赡养亲人的责任。
- “安得长作客?”:反映了诗人对于长久漂泊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 “故人今已矣,空余泪沾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朋友的思念以及对当前境遇的哀伤。
- “但见长江流,不知何处是?”:反映了诗人对前途的不确定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己的感受和对流民的同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忧虑。同时,通过对农业和家庭的重视,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