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氏宫址

才从宫树听啼乌,旋见荒台叫鹧鸪。
不用官家亲饮马,一鞭已塞洞庭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马氏宫址》是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感怀和对现实的思考。《过马氏宫址》不仅是黄景仁个人情感与艺术追求的体现,也蕴含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蕴。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清朝诗人,有“诗负盛名”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游历、再到疾病离世的人生旅程,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底蕴。
  • 作品风格:黄景仁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以自然景物为媒介表达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他的诗作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也有婉约细腻之处,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文学修养。
  1. 诗词原文
  • 《过马氏宫址·其一》:才从宫树听啼乌,旋见荒台叫鹧鸪。不用官家亲饮马,一鞭已塞洞庭湖。
    这首七言绝句以其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某些看法。
  1. 作品赏析
  • 意境深远:黄景仁通过描绘荒台之上的哀愁景象,以及荒台上的鹧鸪叫声,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 语言简练:诗句中“不用官家亲饮马,一鞭已塞洞庭湖”等句子,既精炼又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清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文人感到深深的无力和焦虑。黄景仁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中自然会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和精神。
  • 历史遗迹:《过马氏宫址》中的“宫树”、“荒台”等意象,暗示了作者对古代帝王建筑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历史意识。
  1. 名家点评
  • 胡适评析:胡适在《谈<过马氏宫址>》中指出,《过马氏宫址》是黄景仁在游历陕北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古迹的描述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评。
  • 王文濡评价:王文濡认为,黄景仁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1. 历史影响
  • 后世影响:尽管黄景仁的诗篇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其作品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晚清诗人陈三立就曾称赞黄景仁的诗风高洁,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黄景仁的《过马氏宫址》不仅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时代风貌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黄景仁的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时代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