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洲秋夜

寻诗随步出前楹,寂寞空斋欲二更。
皎皎袭人寒月色,潇潇似雨暮秋声。
西风落木愁偏起,永夜鸣虫感易生。
小住庄庐动归思,双峰咫尺梦难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洲秋夜》是一首古典文学作品,由清朝圣教所作,该诗描绘的是在秋夜里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夜晚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内心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东洲秋夜》:

  1. 作者简介
  • 圣教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其生平事迹不详,但从现存作品来看,其风格与这一时期的文人相似,注重自然景观的刻画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1. 诗歌原文
    寻诗随步出前楹,寂寞空斋欲二更。
    皎皎袭人寒月色,潇潇似雨暮秋声。
    西风落木愁偏起,永夜鸣虫感易生。
    小住庄庐动归思,双峰咫尺梦难成。

  2. 诗歌内容解析

  • 寻诗随步:诗人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漫步而出,表现出一种随性而自由的精神状态。
  • 寂寞空斋:描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一室寂静,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增添了几分孤独感。
  • 寒月色潇潇雨声:通过对比寒冷的月光和萧瑟的秋雨声,营造出一种凄清而又美丽的秋夜氛围。
  • 西风落木永夜鸣虫:秋风扫落叶的声音和夜晚中昆虫的鸣叫,共同构成了一幅秋意盎然的画面。
  • 小住在庄庐:表明了诗人短暂停留的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双峰咫尺梦难成:虽然双峰近在咫尺,但如同梦境一般遥不可及,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距离的感慨。
  1. 诗歌艺术特色
  • 象征手法:诗歌中的月亮、树木、昆虫等元素,不仅仅是实景的描述,而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如孤寂与坚持。
  • 细腻描绘: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致刻画,诗人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哲思的世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含蓄表达:通过使用暗示和隐喻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展望。

《东洲秋夜》不仅以其优美的诗句吸引了无数读者,更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这首诗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无声抗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