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关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句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石关》是清代著名诗人蒲松龄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生活哲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署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清朝小说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这部作品集中收录了他创作的许多短篇故事。
  • 创作时期:蒲松龄生活在清代中叶,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但他以笔为剑,用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同时寄托了他个人对社会理想和美好人性的追求。
  1. 诗歌原文
  •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句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诗中的“瓮盎中”、“句曲”等意象,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青石关》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如“飞鸟”、“山中人”、“山路”等,构建了一个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空间。这种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哲理思考:诗中的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马蹄无稳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惑和迷茫的感慨;“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则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哲理的体现,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和社会深层次的探索。

《青石关》作为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文学价值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