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诗随步出前楹,寂寞空斋欲二更。
皎皎袭人寒月色,潇潇似雨暮秋声。
西风落木愁偏起,永夜鸣虫感易生。
小住庄庐动归思,双峰咫尺梦难成。
注释
- 东洲秋夜:指诗人在东洲的夜晚所作的诗。
- 寻诗:寻找诗歌,即创作或吟诵诗词。
- 随步出前楹:跟随步伐走出前庭(庭院)。
- 寂寞:孤独,冷清。
- 空斋:空荡荡的书房。
- 欲二更:即将到二更时分,古代一更约等于现代两小时。
- 皎皎:明亮的样子。
- 袭人寒月色:月光像轻纱一样覆盖着大地。
- 潇潇:形容雨声、风声等声响细长、连绵不断。
- 落木:落叶,秋天树木开始凋零。
- 愁偏起:忧愁特别浓重。
- 永夜:漫长而漫长的夜晚。
- 鸣虫:昆虫发出的声音。
- 易生:容易产生,容易发生。
- 小住:短暂的停留。
- 庄庐:简陋的住所。
- 双峰:两座山峰。
- 咫尺梦难成:梦想中的山峰虽然近在眼前,但实现却很难。
译文
我在东洲的夜晚寻找着创作的灵感,
独自走在前庭的路上,时间已经来到了深夜。
明亮的月光洒满了大地,如同被轻纱覆盖,
而秋雨淅沥,声音如泣如诉地飘荡在空中。
秋风扫过,落叶纷飞,让人感到格外的凄凉,
漫长的夜晚,我听着虫鸣声,思绪万千。
短暂的停留使我想起了简陋的住所,
两座山峰虽近在咫尺,但难以实现的梦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和内心感受的诗。首句“寻诗随步出前楹”点出了主题:作者为了寻找灵感,在夜晚漫步至前庭。第二句“寂寞空斋欲二更”描绘了一个宁静又稍带寂寥的场景,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第三四句中,“皎皎袭人寒月色”和“潇潇似雨暮秋声”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秋夜的美景以及秋雨带来的清凉感,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通过“西风落木愁偏起”,“永夜鸣虫感易生”,展现了秋天特有的萧瑟景象和诗人的孤独心情。最后的两句“小住庄庐动归思,双峰咫尺梦难成”则表达了诗人因短暂的停留而产生的归乡之情,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及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