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杂诗

晓闻云雾蔽长安,羊胃羊头天画寒。
铜臭可怜兼乳臭,时艰益复信才艰。
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多少东风零落恨,百无聊赖强为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京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所作的一组诗,创作于1725年(雍正三年)。这组诗不仅记录了诗人的生平和情感变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与文人的思想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以“板桥体”著称。他的诗作往往直抒胸臆,不拘泥于格律,体现了一种率真的个性。在《燕京杂诗》中,郑板桥表现出对仕途的鄙弃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放言高论,评议人物,无所顾忌,因此有“狂名”。然而,这种狂傲也引起了利禄之徒和庸俗之辈的攻击。这些诗句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从内容上看,《燕京杂诗》涵盖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抒发。郑板桥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闲居情趣的向往。例如,“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描绘了他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此外,“偶因烦热便思家,千里江南道路赊”则展现了他对亲情和故土的深深眷恋。这些诗句深刻地展示了郑板桥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他对人生态度的独到见解。

郑板桥的《燕京杂诗》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生活和情感的作品,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思和批判。诗中流露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以及对自己才华被埋没的无奈。这些深刻的思考使得《燕京杂诗》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成为后人研究和借鉴的重要文献资料。

郑板桥的《燕京杂诗》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心态和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对这些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郑板桥的人生哲学和艺术成就,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坚持自我、追求真我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