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前路、依依衰草。瘦柳亭边,马尘多少。惨憺旗竿,去程愁认玉关道。夕阳来透,知每日、平安报。戍鼓不曾停,更可奈、明驼催到。
霜晓。傍山村水驿,几处荷戈人老。危楼四倚,况带著、荒堤斜照。甚时看、瓯脱烟消,定添入、秋徵诗料。任画鹭模糊,寒日鸦啼残堡。
长亭怨秋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亭怨·秋》的文学赏析
《长亭怨·秋》,是一首以雁南飞为意象,寄托词人亡国之悲与身世之感的作品。词中通过描绘秋天大雁被迫从塞北飞往江南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亡国的哀伤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
《长亭怨·秋》的作者是浙江江山人,字彦清,号泖生、沤梦,是清代的一位文人。此词的创作背景是在姜夔自度曲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式。姜夔的这一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所发展,而且在文化意义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亭怨慢·秋》的上片描写了大雁被迫离开塞北,被迫飞往南方的景象。这不仅是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寓意画。大雁的南飞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流离失所,这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和社会意义。通过这样的比喻,词人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长亭怨慢·秋》的下片则更加深刻地反映了词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状态。这里的“无限感慨”不仅仅是对国家兴衰的感叹,更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逝去青春的怀念。通过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词人将自己的悲痛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长亭怨慢·秋》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姜夔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