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过罗喉岭行十余里憩潭柘

山晓日未高,白云围似帐。
花明乱残月,十里同一望。
蓝舆陟崇岭,人面森列嶂。
忽然青苍开,金碧落天上。
不见柘千章,犹余松十丈。
碑留明昌刻,寺溯嘉福创。
泛觞随波流,折竹引泉漾。
风来殿鸱翔,钟动箧蛇放。
遗踪半泯没,过客犹想像。
凭高俯杰阁,陡觉心眼畅。
一拳峙中央,九峰互环向。
日光亭午低,石色不肯让。
闲房昼如年,坐卧空色相。
山僧谓余劳,早具伊蒲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过罗喉岭行十余里憩潭柘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写了作者在山岭间行走,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后,来到一个美丽的湖泊边休息的情景。

首句“晓过罗喉岭”,点明了时间是在清晨,地点是位于岭间的罗喉山。第二句“行十余里”描绘了作者行程的艰辛与漫长。接下来的句子则描述了到达目的地时的景象:“憩潭柘”。这里的潭柘指的是一处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湖泊或溪流。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人在艰难行程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此外,诗歌还蕴含着对人生旅途中经历艰难困苦但最终获得美好体验的一种乐观态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