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打鱼歌

涩滩南下九里曲,红雨锦鳞映波绿。老渔家住山之南,作椮养鱼如养蚕。
终年持竿不离手,截江而取心尤贫。西岸鸣榔应东岸,大罟云合人声乱。
挺叉纷从烟波入,溅沫飞涛走惊电。细鬣巨鳞不知数,登盘更爱雪花粲。
楼头少妇取作羹,手执双鲤不忍烹。放尔径渡桃花水,尺素凭寄千万里。
却羡生涯易足似渔家。夫举网,妇拿槎,年年不负潭上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桃花潭打鱼歌》是清代诗人翟一枝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生平:翟一枝生活在清朝,具体时间不详,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清朝中后期。他的诗歌多以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其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2. 诗歌内容:《桃花潭打鱼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捕鱼景象。诗中提到“涩滩南下九里曲,红雨锦鳞映波绿”,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展现了渔人在桃花潭边捕鱼的情景。诗中的“老渔家住山之南,作椮养鱼如养蚕”一句则透露出渔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渔人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之情。诗中还提到了“楼头少妇取作羹,手执双鲤不忍烹”,这不仅展示了捕鱼后的喜悦,也表达了渔家生活的朴素和满足。

  3. 艺术特色:《桃花潭打鱼歌》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质朴的情感和生动的景物描写,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通过对桃花潭边的自然景色和渔民生活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文化倾向,即对于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潭打鱼歌》不仅是翟一枝个人的抒情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自然观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通过深入理解《桃花潭打鱼歌》,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