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导源归大海,宣房负土困中原。
薪刍民力今难继,疏凿神功古尚存。
一曲南来蟠二华,万灵东走下三门。
迁流可有回澜日,白草黄沙雾雨昏。
郑州望黄河
介绍
《郑州望黄河》是一首描绘黄河流域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诗作。这首诗出自清朝裴景福之手,其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黄河以及黄河流域深厚情感与独特见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黄河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无数文化名人在此留下足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考察黄河流域时强调,“要继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反映了黄河及其周边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裴景福作为清朝时期的人,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反映出那个时代对于黄河的普遍情感与认知。
从文学角度来看,裴景福的《郑州望黄河》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郑州望黄河》的诗句“积石导源归大海,宣房负土困中原。薪刍民力今难继,疏凿神功古尚存。”不仅描绘了黄河壮阔的自然景象,还体现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在黄河流域辛勤劳作的同情与敬意。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看,《郑州望黄河》中的“一曲南来蟠二华,万灵东走下三门”等句,描绘了黄河流经的地理位置和壮观的景象,展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之美。同时,诗中所提及的“迁流可有回澜日,白草黄沙雾雨昏”等意象,既表现了黄河水势的磅礴,也映射出黄土高原上苍茫的自然景观。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考虑,《郑州望黄河》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它提醒人们不忘历史,珍视文化遗产,同时也激励人们为保护和发展黄河流域作出努力。通过诗歌这一载体传递出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郑州望黄河》作为一首反映历史情怀和文化内涵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在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黄河流域的重要性,进而促进地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公众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