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导源归大海,宣房负土困中原。
薪刍民力今难继,疏凿神功古尚存。
一曲南来蟠二华,万灵东走下三门。
迁流可有回澜日,白草黄沙雾雨昏。
积石山是黄河的发源地,
宣房岭上土石堆积如山。
民工们用薪柴烧火,
艰难地修筑着黄河大堤。
疏浚河道,神功永存,
南来的黄河,蜿蜒流经中原大地。
万灵奔东,从三门关下流来,
黄沙弥漫,雨雾蒙蒙一片。
黄河之水向东流去,
可以有一天能返回故道吗?
白草茫茫,黄沙滚滚,
黄河两岸笼罩在雨雾之中。
积石导源归大海,宣房负土困中原。
薪刍民力今难继,疏凿神功古尚存。
一曲南来蟠二华,万灵东走下三门。
迁流可有回澜日,白草黄沙雾雨昏。
积石山是黄河的发源地,
宣房岭上土石堆积如山。
民工们用薪柴烧火,
艰难地修筑着黄河大堤。
疏浚河道,神功永存,
南来的黄河,蜿蜒流经中原大地。
万灵奔东,从三门关下流来,
黄沙弥漫,雨雾蒙蒙一片。
黄河之水向东流去,
可以有一天能返回故道吗?
白草茫茫,黄沙滚滚,
黄河两岸笼罩在雨雾之中。
【注释】 出嘉峪关:指唐军在天宝年间的安西四镇之北的“大宛”、“小胡”、“赤亭”三军所筑的边塞重镇。 大华:大夏。 终南翠作屏,黄沙黑水万重轻:终南山是秦岭的主峰,山上绿树成荫,如屏障。黄沙黑水即黄河、渭水。 春风杨柳三千里,一出长城不肯青:春风杨柳,指春天的风和杨柳树。三千里,形容其长。一说指春天的风和柳树。一说指春天的风和杨树叶。一说为“一春杨柳三千里”。一说指春天的风与柳树
【注释】 登嘉峪关:指登上嘉峪关。嘉峪关,今甘肃嘉峪关市西北,是古长城上的重要关口之一。 高与白云齐:形容关的高大,直插云霄。 一蹑危楼万堞低:形容站在城楼上俯瞰四周,城墙上的垛口都很低。万堞,即千尺,指城墙上排列成行、每层都有垛口的箭楼和瞭望台。 锁钥九边联漠北:锁钥,比喻控制、保卫国家的重要关口。九边,泛指长城沿线的各地方。漠北,指北方沙漠地区。 丸泥四郡划安西:丸泥,古代一种粘性很强的泥土
驻甘州一日 臣罪真无状,君王许薄游。 断桥支弱水,美酒醉甘州。 卧佛悭青眼,劳人易白头。 壮怀轻万里,到处足淹留。 注释: - 臣罪真无状:指臣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没有地方可归咎。 - 君王许薄游:指君王允许我进行一次短暂的旅行。 - 断桥:位于杭州西湖边的一座桥,因形状像断了的桥梁而得名。 - 弱水:古代传说中一条流过沙漠的水,据说饮之可以不老不死。 - 美酒醉甘州:指在甘州喝到了美味的美酒
【诗句释义】 自肃州出嘉峪关:自肃州出嘉峪关,指的是从甘肃的酒泉(肃州)经过嘉峪关进入新疆。 武帝雄风不可攀:武帝雄风不可攀,指的是汉武帝时期的雄壮威武。 昆仑新辟汉河山:昆仑新辟汉河山,指的是昆仑山脉在汉朝时期被开辟出来,成为汉河山的一部分。 右贤烽火过金岭:右贤烽火过金岭,指的是在汉代时期,右贤县曾经发生过火灾,火光照亮了金岭。 飞将旌旗出玉关:飞将旌旗出玉关,指的是汉朝时期
宿三道岭,即夜宿三道岭。苦峪城高日易斜,苦峪城位于今陕西延安地区,地势较高,阳光容易倾斜照射。怒雷千里起鸣沙,鸣沙是指沙漠中因风力作用而产生的响声,这里指沙漠中的雷声连绵不断,仿佛有千里之遥。龙堆夜雨云如墨,龙堆是指黄土高原上的一条山脉,夜晚的雨水使整个山脉笼罩在一片黑幕之下。大漠天荒叫鬼车,大漠指的是广袤的沙漠,天荒则形容天空辽阔无垠,鬼车是古人对沙漠中风声的称呼。 注释:苦峪城(地名)
哈密二首 【其一】 天山积雪冻初融,哈密双城夕照红。 十里桃花万杨柳,中原无此好春风。 注释:哈密地区的雪融化了,天山山脉上的积雪在初春时开始融化,而哈密的两座城市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这里有成群的桃花和柳树,它们在春天的阳光下竞相绽放,给中原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温暖春风。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哈密地区春天的美好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诗句翻译】 太湖石: 四万八千顷,越与吴各半。 奇峰七十二,缥缈插天汉。 水土互争抟,刚者柔所判。 阴火煽洪炉,万劫馀飞炭。 成兹积铁色,纯黝等锤锻。 水精融地脉,顽璞岂受碫。 天工好斗奇,人巧谢雕钻。 风雷开窍窦,烟雨洗漫漶。 高截青岱顶,深蟠黄岳干。 古柏根磊砢,苍苔色绚烂。 横卧洞庭渚,峭立震泽岸。 中藏天下云,肯为耳目玩? 昔作江南客,屡游太湖畔。 蒹葭浩无际,洄溯日将旰。 归舟索一拳
【注释】 过黑水沙漠至抚夷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从乌孙国经大宛国、康居国等地到达大月氏国,再经大夏国到安息国,又由安息回国,共历16年。“过”,指经过。“黑水”、“沙漠”,指张骞所走的路线。“抚”,通“番”,古代对西域诸国的统称。“夷”,同“夷”。《汉书·西域传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西至葱岭已西,难山已东,不知其几千千里。” 卅六国中亲往还:张骞是西汉的使臣
【诗句释义】 1. 峰头落日一尺景,平地行人一丈影。登高试望石觜山,缺月已悬大佛顶。 - “峰头落日一尺景”:指山峰上的夕阳景象,如同一尺长的光景。 - “平地行人一丈影”:指平地上的人影,如同一丈长的阴影。 - “登高试望石觜山”:登上高处,远眺对面的石头嘴山峰。 - “缺月已悬大佛顶”:月亮已经挂在大佛顶上,意味着天色已晚。 2. 红柳不青白草黄,西风雁唳凉州凉。 - “红柳不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在安西(今新疆库车一带)写给他的好友王方伯的。诗中描述了诗人从天山出发,经过漫长的旅程,来到了安西,但并未看到传说中的天山,反而看到了玉门关。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安西地区的美丽景色,如大黄、终南太华等,最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天山如龙游平川,送我东行路三千。 我行百里一食宿,左右出没相周旋。 我到安西不见山,问山已入玉门关。 人行欲住山不住,以鳖追马焉能前。
【诗句释义】 1. 郎先行:郎(丈夫)先行,妾(妻子)难以跟随。 2. 郎行妾随贼可追:郎走,我(妻子)跟在其后,如果被贼追上了,那也无妨。 3. 郎先行,莫妾俟郎行:不要等我(妻)等您(夫)走了再走。 4. 贼至妾可死,郎行妾心安:如果贼来了,我可以死,但是您(夫)走了,我心里是安心的。 5. 贼至妾身死,妾死一身何足论:如果被贼杀了,我也无怨无悔,我死也就死了,不值得计较。 6.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正确运用赏析技巧,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炼字词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注意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要抓住诗句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来分析,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1) “深红浅白各相宜”,意思是:菊花有深红色和浅白色的两种,各适宜其地。 (2) “淡淡疏林短短篱”,是说菊花种植在树林边或矮篱笆里。 (3) “自种自培还自赏”,意思是
【注释】 罨:遮蔽。 郭:外城。 剪刀声:指蚕丝织品的响声。 【赏析】 湖州是产丝的地方,诗人在湖州道中,见山光万叠,草木茂盛。春雨过后,草绿平堤,溪水映照,十分明媚。十里桑阴,浓绿一片,遮到了城外,正是春风送暖,蚕丝吐绪的时候。“剪刀声”既指蚕丝,也暗含了对农事的祝愿。 全诗写景生动,色彩鲜明,用字准确,富有生活气息
【注释】 过黑水沙漠至抚夷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从乌孙国经大宛国、康居国等地到达大月氏国,再经大夏国到安息国,又由安息回国,共历16年。“过”,指经过。“黑水”、“沙漠”,指张骞所走的路线。“抚”,通“番”,古代对西域诸国的统称。“夷”,同“夷”。《汉书·西域传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西至葱岭已西,难山已东,不知其几千千里。” 卅六国中亲往还:张骞是西汉的使臣
【诗句翻译】 太湖石: 四万八千顷,越与吴各半。 奇峰七十二,缥缈插天汉。 水土互争抟,刚者柔所判。 阴火煽洪炉,万劫馀飞炭。 成兹积铁色,纯黝等锤锻。 水精融地脉,顽璞岂受碫。 天工好斗奇,人巧谢雕钻。 风雷开窍窦,烟雨洗漫漶。 高截青岱顶,深蟠黄岳干。 古柏根磊砢,苍苔色绚烂。 横卧洞庭渚,峭立震泽岸。 中藏天下云,肯为耳目玩? 昔作江南客,屡游太湖畔。 蒹葭浩无际,洄溯日将旰。 归舟索一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在安西(今新疆库车一带)写给他的好友王方伯的。诗中描述了诗人从天山出发,经过漫长的旅程,来到了安西,但并未看到传说中的天山,反而看到了玉门关。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安西地区的美丽景色,如大黄、终南太华等,最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天山如龙游平川,送我东行路三千。 我行百里一食宿,左右出没相周旋。 我到安西不见山,问山已入玉门关。 人行欲住山不住,以鳖追马焉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