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照城阴,烟树覆茅屋。
阿师坐高堂,焚香惬幽独。
清兴发清吟,散笔写散木。
几案净无尘,胸怀虚若谷。
我来避喧嚣,对此称快足。
莫嫌半亩宽,世界藏一粟。
丁酉端月偕章次白过孝慈庵用俍亭禅师夜过半亩居诗韵呈青雨上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酉端月偕章次白过孝慈庵用俍亭禅师夜过半亩居诗韵呈青雨上人” 是出自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和章子由送仲殊赴湖州》。
原文如下:
东坡在杭与黄鲁直、李方叔会饮,坐客有歌者。坡为作词曰:“曲港浓愁无着处,扁舟浩荡归何处?醉里凉州旧梦深。故人江海隔尘土。我生如寄尔何言?江南江北愁思苦。但觉平生一片心,而今分付西江水。”
又作《书摩崖碑后》云:“昔人以摩崖石刻为不朽,吾观摩崖之上亦未尝不灭也。然字画虽存,其人已矣,其文可想见矣。今夫世之君子,欲传无穷者,必自其文章始,而文章之作,必自其志意始。盖非特此石不可磨灭也,使仲尼、孟轲、荀况、扬雄之徒皆出世而更生于千年万岁后,则亦不能复见,而文字亦自泯矣。使能自见于其平日之所作为如何尔,则虽万古湮灭而不可磨灭者,其在是耶?”
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虽然文字可以记录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但是文字本身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志向才是真正能够跨越时空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志向,并将其传递给后人,让后人能够从中学习和感悟。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偏见而否定他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