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李文正公暮

畏吾村边古时路,桔槔亭畔婆娑树。
落日荒榛不见人,谁道先朝相公墓。
公昔承明当直时,经纶密勿天下知。
升平宰相风流盛,馆阁文章后辈推。
晚逢北寺纵横日,老臣心事忧时极。
伏阙徘徊薄俗嗤,孤忠调护先皇识。
白首丹心二十年,每闻忧国涕泪涟。
高皇社稷一朝正,朝廷无事公归田。
康陵已事成仓卒,后来论者何翻覆。
大贤之后并凌迟,惨淡秋风号宰木。
零落遗阡事惘然,诸公高义薄云天。
曾无碑碣人间识,可信衣冠梦里传。
南中耆旧当时少,华容尚书亦元老。
江湖廊庙各有志,男儿何必抽身早。
青史幽沈合一伸,功名节烈两难论。
千秋陨涕封疆狱,遗恨中朝无此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李文正公暮》是明代诗人蒋湘垣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鲜明的意象,描绘了李文正公墓地的荒凉景象,并寄托了作者对先朝相公的追忆与哀思。

在探讨《过李文正公暮》时,不仅需要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还需要深入分析诗中的文化意蕴及艺术特色。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方面的详细阐述:

  1. 作者简介:《过李文正公暮》的作者蒋湘垣,为明代诗人。他在诗中通过对墓地的描摹,表达了对已故先朝相公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政治忠诚和道德操守的高度重视。

  2. 诗歌原文:《过李文正公墓》原文如下:“畏吾村边古时路,桔槔亭畔婆娑树。落日荒榛不见人,谁道先朝相公墓。”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沉思以及对先朝相公的敬仰之情。

  3.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通过“畏吾村边古时路”“桔槔亭畔婆娑树”等描写,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场景。然而,随着太阳的坠落,原本生机勃勃的墓地也变得荒凉,无人问津。这里的“荒榛不见人”不仅描绘了墓地的荒凉,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4. 诗歌艺术特色:《过李文正公暮》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情感抒发。诗人运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历史场景之中。此外,诗歌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如“落日荒榛不见人”中的“荒榛”,不仅指墓地,也象征着历史的消逝与遗忘。

  5. 历史与现实意义:《过李文正公暮》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明代文人对于忠孝节义的尊崇和崇尚,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动荡期间个体命运的无奈与悲哀。

  6. 文学地位与影响:《过李文正公墓》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也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顾清曾评论此诗:“三年不拜先生墓,一滴尤伤此日心。古道曲村犹历历,旧松新桧想森森。周旋未敢遗言坠,阅历空嗟往迹深。”这些诗句不仅赞美了李文正公的高洁品质,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通过对《过李文正公暮》的详细解读,不难发现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更是明代文人心态与社会背景的真实写照。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