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柞叹

龙鳞犀甲云垂地,百尺搀天入天际。
斩以斤斧引以绳,谷倒岩摧倏憔悴。
森然古色据当路,故老不知几年岁。
孤根裂下劫灰余,铁干排空走元气。
屈曲惭非梁栋材,支离委绝亦可哀。
土人言此无所用,杀代不异草与莱。
吾闻物以不材老,惜其自养到合抱。
乍可萧条凌雪霜,忍看埋没随百草。
翻思物理岂有极,汉宫五柞亦萧瑟。
垂杨袅袅不自持,太息风前尔何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柞叹》是清代蒋湘垣的作品。这部作品通过生动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态度与看法,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思考。以下将详细探讨该作品的内容:

  1. 作品原文
  • 背景设定:《孤柞叹》的背景设在清朝,具体时间和地点在文中并未明确提及,但可以推测是在当时的京城附近。
  • 内容描述:作品中通过对一座孤立古树的描绘,展示了其历经风雨的沧桑变化。这棵树曾经威武壮观,如今却只剩下一个孤独的树干,被岁月侵蚀得只剩下几根枯枝。这种对比强调了自然界中生命易逝的主题。
  1. 创作手法
  • 意象运用:蒋湘垣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孤木”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通过对树的细致描述,传达了一种悲壮而崇高的美学情感。
  • 象征意义:树的形象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实体,更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隐喻。它象征着历史的见证者,也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1. 主题思想
  • 自然与历史的结合:《孤柞叹》通过描写孤立无援的树木,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以及对现代社会忽视传统价值态度的批评。
  • 生态与文化的反思:作品不仅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的互动,还反映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树木作为历史的载体,见证了无数代人的生活和文化变迁,如今却面临着被忽视甚至遗忘的命运。
  1. 文学价值
  • 艺术表现:蒋湘垣以其独特的文笔,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 历史文化价值:《孤柞叹》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1. 社会影响
  • 文化教育意义:该作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 现代启示:在当今社会,虽然科技飞速发展,但蒋湘垣所传达的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文化传承的危机,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警示和启示,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孤柞叹》不仅是清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清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