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 甲子除夕感旧

红烛深宵,青山行客,爆竹催送年华。廿年除夜,风雪到山家。争向堂前问讯,亲欢喜、餐饭先加。喁喁处、香篝翠被,温酒话天涯。
西瓜山一角,荒坟冷翠,疏竹啼鸦。到如此烽烟,落日西斜。今又声声腊鼓,除梦里、何处寻他。宫纨在、消魂画扇,金井水荭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庭芳 · 甲子除夕感旧”的作者并非赵熙,实际上这首诗是近现代诗人黄节所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值得更详尽的探讨:

  1. 作者简介:赵熙(1863—1948年),字尧生,湖南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人,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立者之一。他的诗歌创作以豪放洒脱著称,尤擅长写景抒情,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2. 诗作解析:黄节的作品《满庭芳·甲子除夕感旧》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红烛深宵、青山行客等意象勾勒出了一个寂静的除夕夜。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整首诗流露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深沉的情感表达。

  3. 情感寄托:赵熙在《满庭芳·甲子除夕感旧》中不仅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忧虑。诗中“廿年除夜”和“风雪到山家”等句,深刻地表达了他在战乱和动荡时期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这种情感的投射和寄托,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见证。

《满庭芳·甲子除夕感旧》作为一首反映历史时期特定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黄节的艺术成就,也揭示了其深刻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久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