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普贤寺邀八大山人小饮

薄暮招携听鸟声,楼头钟鼓未须惊。
水云坐我浑如梦,鬓发催人太不情。
写兴久输诗伯健,低头殊愧野翁清。
十年踪迹衣尘满,此际相看眼倍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寓普贤寺邀八大山人小饮》是清代诗人蔡秉公所作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蔡秉公,字伯健,号石屋老人,清朝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
  • 作品来源:这首诗选自《清诗铎·集》。这部作品收录了清代的各类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文学成就与艺术风貌。
  1. 诗作原文与翻译
  • 原文:薄暮招携听鸟声,楼头钟鼓未须惊。水云坐我浑如梦,鬓发催人太不情。写兴久输诗伯健,低头殊愧野翁清。十年踪迹衣尘满,此际相看眼倍明。
  • 翻译:傍晚时分邀请朋友一同欣赏自然之声,楼上的钟鼓声并不足以扰乱心神。坐在水云之间恍若置身梦境,岁月匆匆使我感到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虽然我的创作灵感远胜于当时的诗伯健,但仍然感到羞愧,因为自己已步入老年,眼中所见更显明亮。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场景。通过对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 语言风格:蔡秉公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水云”、“钟鼓”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深度。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作为清朝诗歌的代表之一,这首诗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感悟的艺术追求。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世界的抒发,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 社会影响: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1. 相关人物介绍
  • 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的本名朱耷,是中国明末清初的画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作品在后世被广泛收藏和研究。
  • 普贤寺:这是一座位于南昌市区西埠门附近的寺庙,历史上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它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文人墨客交流思想、切磋技艺的地方。

《寓普贤寺邀八大山人小饮》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通过文字将诗人的情感、时代的风貌以及个人的生命体验传递给读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