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白麓先生故宅

老去江濒结草庐,一官谢却混樵渔。
九天丹诏徵修史,半亩青山自著书。
海岛旧曾编日月,沧桑时复叹丘墟。
白云山下云亭路,有否当年问字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家白麓先生故宅》是清代文学家郑开禧的七言律诗,其内容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简介:郑开禧(1795-1864),字迪卿,又字云麓,福建龙溪(今龙海县)人。他是清代的一位重要文学家、藏书家和官员。
  2. 创作背景:郑开禧在任内阁中书期间,曾因救助洪水中的民众而闻名。他在广东等地担任官职时,多次组织救灾工作,并有“知守斋”藏书楼以收藏大量书籍。后来,战乱导致他的藏书楼被焚毁,但他仍坚持写作,留下许多传世之作。
  3. 作品原文:《家白麓先生故宅》全文为:“老去江濒结草庐,一官谢却混樵渔。九天丹诏徵修史,半亩青山自著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其中“老去江濒结草庐”描绘了诗人晚年选择简朴生活的场景;“一官谢却混樵渔”则反映了他辞官归隐的决心;“九天丹诏徵修史”可能指的是他被征召参与修史工作;“半亩青山自著书”则展现了诗人在山间静谧环境中的创作状态。
  4. 艺术特色:郑开禧的诗作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家白麓先生故宅》以其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还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从容。

《家白麓先生故宅》不仅是郑开禧个人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也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故事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