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鹿谣

秋孛鹿,损万斛,东畦种禾西畦菽。禾头生耳菽生蠋,城中穰草千钱束。
孛鹿谣,哀嗷嗷。昨日湖水平南壕,鹅鸭集庐鱼升桥。
出无航,居无茅,荒荒饥色近在郊。四乡那不愁漂摇,邻灾况闻江有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孛鹿谣》是清代郑文焯创作的古体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郑文焯精湛的文学技艺,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民的生活困境。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 诗歌内容
  • 自然景观:诗中通过描绘秋日里孛鹿的生动形象,传达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秋孛鹿,损万斛”一句,既形容了数量之多,也隐含了物尽其用的无奈。
  • 农业劳作:”东畦种禾西畦菽”展示了诗人对农作物种植的细致观察,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
  • 城市生活:”城中穰草千钱束”则揭示了城市中的另一种景象,尽管物质匮乏,人们仍试图通过采集来维持生计。
  • 社会问题:诗中的“邻灾况闻江有蛟”反映了社会不公和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深切忧虑。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郑文焯在《孛鹿谣》中的使用的语言极为简练,每一句都承载着丰富的意义,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力度。
  • 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多种动物和自然现象来象征社会的不同层面,如“孛鹿”、“禾头生耳菽生蠋”等,这些意象既具象又抽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郑文焯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悲观态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深度。
  1. 历史背景
  • 作者生平:郑文焯是清朝晚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因参与戊戌变法而受到牵连,后来选择隐居,致力于文学创作。
  • 时代环境:郑文焯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国家危机中,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现实不满和对未来迷茫的态度。
  1. 文化价值
  • 艺术传承:《孛鹿谣》作为郑文焯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清代诗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思想启示:通过对《孛鹿谣》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等方面的价值观。
  1. 现代意义
  • 历史反思:在今天回望过去,《孛鹿谣》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镜子,提醒人们在面对社会变迁时需要保持敏锐的历史感和文化自觉。
  • 人文关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这种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孛鹿谣》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面貌和文化的脉络。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了解并研究《孛鹿谣》,不仅能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还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