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 西楼感梦

秋馆黄昏,小风香阵欺裙蝶。近霜花叶,着意红双叠。
多少新愁,夜夜西楼月。伤今别,月圆时节,长是佳期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西楼感梦》是清代诗人郑文焯所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基本信息:《点绛唇·西楼感梦》的作者,郑文焯,字叔问,一字小坡,汉军正白旗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擅长书画,并著有《大鹤山人诗集》。在光绪元年乙亥(1875)举人之后,官至内阁中书。
  2. 文学特色:此词以秋馆黄昏、微风拂面为背景,通过描绘“香阵欺裙蝶”与“霜花叶”,展现了秋天特有的氛围。同时,通过“着意红双叠”这一细节,巧妙地将人物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增添了几分诗意。
  3. 艺术手法:《点绛唇·西楼感梦》在艺术上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词中的“西楼月”不仅指代了月亮本身,更暗喻了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而“长是佳期阙”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无法长久的无奈与哀伤。
  4. 情感表达:通过对“多少新愁”与“夜夜西楼月”的描述,郑文焯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及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体现了词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时的复杂心情。
  5. 创作背景:郑文焯创作的《点绛唇·西楼感梦》反映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和感受。这首词作于清朝光绪年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外患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文焯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6. 文化影响:作为清代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文焯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欣赏,而且对其后的词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研究者们对他的词作进行了诸多评析和赏析,认为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点绛唇·西楼感梦》作为郑文焯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代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