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桥下水。问几时销尽,伤春清泪。花前旧吟袂。绕阑干如梦,东风还是。相思未寄,荐青尊、高寒自倚。恁飘零、画角声中,忍见送春桃李。
何意。烟横雪乱,数点芳心,为谁憔悴。苔茵漫缀。无人见,断魂地。叹垂垂一树,江南遗恨,不到灵均楚佩。但黄昏、写照空池,两三瘦蕊。
瑞鹤仙 · 落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瑞鹤仙·落梅》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该词作创作于1194年(绍熙五年)。这首词不仅是对梅花的咏赞,还蕴含了词人对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
《瑞鹤仙·赋梅》在结构上遵循了传统词的结构模式,由未开到将落的描述,形成了完整的画面感。全词从梅花未开写到将落,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梅花盛开与凋零的景象。这一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词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也折射出他对时代变迁的感受和思考。
辛弃疾通过《瑞鹤仙·赋梅》表达了他的政治立场和情感态度。他在词中借梅花自比,以梅花的高洁、坚韧来比喻自己的品格,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整首词不仅仅是一首咏梅之作,更是一首充满政治寓意的作品。
《瑞鹤仙·赋梅》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与婉约并存的特色。辛弃疾以其特有的雄浑笔触,将梅花的生命力和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他又能巧妙地融入柔情与哀愁,使得整首词既有激昂向上的力量,又不失深沉内敛的情感深度。这种风格上的多样性,使得《瑞鹤仙·赋梅》成为宋词中的佳作,至今仍为后人传诵。
《瑞鹤仙·赋梅》不仅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词作,更是辛弃疾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