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桃叶渡》是清代诗人郑板桥创作的一首词,上片描写南京桃叶渡的现实景色,下片转而想到历代无数被埋没的杰出女子。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江苏扬州人,生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诗人,有“三绝”之称,即诗、书、画均旷世独立。
  2. 诗词原文:《念奴娇·桃叶渡》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中被忽视女性的哀思的词作。词中写道:“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词人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女性们的同情和哀悼。
  3. 艺术特色:郑板桥的这首《念奴娇·桃叶渡》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它不仅描绘了南京桃叶渡的美丽景色,更抒发了词人对那些在历史上默默无名的女性的深深感慨。这种从现实到历史的对比,使得整首词显得更加深刻和动人。
  4. 文化背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词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郑板桥本人擅长绘画和书法,其艺术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然而,他也深知社会现实中存在的诸多不公,尤其是对于历史上那些被埋没的杰出女性。因此,在创作这首《念奴娇·桃叶渡》时,他既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也寄托了对那些不幸女性的深深同情。
  5. 后世影响:郑板桥的这首《念奴娇·桃叶渡》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也体现了词人在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同时,这首词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要关注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群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郑板桥的《念奴娇·桃叶渡》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词作,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