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胭脂井》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创作的一首咏史词作。该词通过对南京胭脂井萧条景色的描绘,对陈后主、隋炀帝荒淫女色,贻误国事进行了揭露和讽刺。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作者简介: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扬州人,清朝时期的书画大家,尤以画竹闻名遐迩,同时亦工于诗词。郑板桥的生平经历颇为曲折,他曾担任过县令、学官等职务,晚年归隐家乡,专心于艺术创作。
  2. 历史背景:这首《念奴娇·胭脂井》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的末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中国,文人墨客们往往通过诗文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见解,郑板桥也不例外。
  3. 艺术特色:郑板桥在艺术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精神,他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赋予作品以深远的哲理意味。在这首诗中,郑板桥巧妙地运用了“胭脂井”这一历史遗迹作为象征,通过对其荒芜景象的描绘,寓意着历史的兴衰更迭,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慨。

可以看出《念奴娇·胭脂井》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词,更是郑板桥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通过对其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