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火令 · 秋夜寄外

梦远疑无准,愁多恐废眠。菊花时节薄凉天。只恨花从愁里发,月向别来圆。
转瞬秋将老,含情夜似年。诗心一缕袅炉烟。记否凭肩,记否碧窗前。
记否灯青人睡后,昔昔教调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喝火令·秋夜寄外》是郑元昭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摹,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特有的抒情艺术魅力。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郑元昭是清末近现代初著名的文学家。这首《喝火令·秋夜寄外》的创作背景,据传与他在秋季因怀念远方的恋人而产生创作灵感有关。词中的“梦远疑无准,愁多恐废眠”描绘了主人公在秋夜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心境。这种情感状态使得菊花时节显得格外冷清,而月亮似乎也在为这份愁绪作证。

  2. 文学特色:《喝火令·秋夜寄外》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比梦与现实、愁与月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如“菊花时节薄凉天”一句,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转瞬秋将老,含情夜似年”,则通过时间的流转来加深情感的表达,使整首词都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之中。这种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3.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文化、交流思想的桥梁。郑元昭的《喝火令·秋夜寄外》便是这一理念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世界,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喝火令·秋夜寄外》不仅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情感打动读者,更在文学和文化层面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