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洗象迎初伏,万骑千车夹水看。
法驾旧仪从卤簿,玉泉新涨试波澜。
蒲甘国破封难复,莽氏民存业遂残。
留汝南荒遗老在,可堪有齿已先寒。
六月十六日观洗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六月十六日观洗象》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诗中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洗象场景,更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兴衰、民族存亡的深切感慨。
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属于古典诗歌的一种,即古体诗。它以四言或五言为主,形式上遵循一定的韵律和节奏,体现了古代汉语的音韵美。在格式上,这首诗每句字数相等,遵循传统古诗的平仄和对仗规则,具有鲜明的格律特征。同时,这首诗还融入了赋、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情感和画面感。
就内容而言,《六月十六日观洗象》是诗人郑孝胥根据自己亲历的历史事件所作。诗中提到的“宣南洗象”是指清朝末年英吉利国灭缅甸的事件中的一次重要活动,当时英国军队洗去了大象身上的污垢,以此展示其军事力量。而诗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对这一行为的记录,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国家命运沉浮的反思。通过描写洗象的场景,诗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国家面临的危机。诗中的“蒲甘国破封难复,莽氏民存业遂残”等句子深刻地表达了对国家分崩离析和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
从文化意义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反思。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传达了对于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关注。这种情感贯穿于整首诗歌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壮与无奈,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和平与发展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记录历史事件的诗歌,也是一首表达作者深厚情感与时代感慨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晚清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以及中华儿女面对历史巨变时的忧思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