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宣南昼闭门,幽花相对更无言。
残秋去国人如醉,晚照横窗雀自喧。
坐觉宫廷成怨府,仍愁江海有羁魂。
孤臣泪眼摩还暗,争忍登高望帝阍。
九日虎坊桥新馆独坐偶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虎坊桥新馆独坐偶成”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作反映了诗人在宣南闭门的幽居生活,以及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体情感的深刻思考。
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以诗著称。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出深沉的历史感和时代忧患意识,其中《九日虎坊桥新馆独坐偶成》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九日虎坊桥新馆独坐偶成》创作于清末,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心境。诗中,“九日宣南昼闭门”一句,不仅点明了时间背景,更透露出诗人对现实政治环境的不满与忧虑。接下来的内容“幽花相对更无言”,则通过对幽静庭院中花朵的孤独对比,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
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残秋去国人如醉,晚照横窗雀自喧。”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国事日衰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深忧虑。而“坐觉宫廷成怨府,仍愁江海有羁魂”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批判。
“孤臣泪眼摩还暗,争忍登高望帝阍”这两句,既是对自己境遇的写照,也是对整个国家未来的期待与忧虑。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郑孝胥的诗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九日虎坊桥新馆独坐偶成》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抒情诗,更是一首充满时代烙印的史诗。郑孝胥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