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高啸桐

闻君愤慨伤时语,病骨全销气未销。
热血一腔无地洒,英魂九死待谁招?
平生孝友非新学,举世炎凉自后凋。
宣统纪元虽及见,欲将小传属先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高啸桐》是近现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郑孝胥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感悟,也表达了他对友人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哀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作者
  • 郑孝胥的生平:郑孝胥,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他于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直至湖南布政使。他的仕途虽显显赫,但最终未能逃脱政治风波的困扰。在晚年,他选择了归隐,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 诗作内容分析:郑孝胥在《挽高啸桐》中写道“闻君愤慨伤时语,病骨全销气未销。”,这表达了他对时代动荡的感慨与同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挣扎。“热血一腔无地洒,英魂九死待谁招?”则直接点明了他对友人命运的担忧与哀叹,展现了一种对英雄末路的惋惜。
  1. 诗作特点
  • 情感表达:《挽高啸桐》的情感丰富而深邃。通过直白的语言,诗人传达了对友人遭遇的深深同情与哀悼,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朴实又深刻,能够触动人心。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例如,“热血一腔无地洒,英魂九死待谁招”中的“热血”与“英魂”形成强烈的对比,前者代表着生命的激情与力量,后者则象征着牺牲与不朽。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刻揭示了诗人对友人命运的同情与理解。
  1. 社会影响
  • 历史评价:《挽高啸桐》自创作以来,一直被后人传颂。它不仅是郑孝胥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声音的体现。这首诗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环境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后世影响:郑孝胥作为近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挽高啸桐》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许多学者和读者都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加深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与理解。

《挽高啸桐》不仅是郑孝胥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面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郑孝胥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