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如皓月元来淡,气带春风些子寒。
海外更休嗟寂寞,白花犹自伴朝官。
咏盆中白牡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盆中白牡丹》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之情。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郑孝胥(1860-1938),字苏龛,一字太夷,号海藏。清朝末年的官员,曾为伪满洲国总理,改革派政治家。他擅长诗歌,被尊称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著有《孔教新编》和《海藏楼诗》八卷、《骖乘日记》二卷等。
诗词原文:《咏盆中白牡丹》: 倭中亦解重花王,苦为樱桃说擅场。他日教知南汉事,也如北胜对南强。
诗句解析:
- “倭中亦解重花王”中的“倭中”可能是指日本或中国的一部分地区,“重花王”表明牡丹在日本或中国的某个地区非常受欢迎。
- “苦为樱桃说擅场”中的“樱桃”可能与牡丹的品种有关,也可能是用“樱桃”来形容牡丹的美丽。这里的“擅场”表示牡丹在众多花卉中独占鳌头,非常出众。
- “他日教知南汉事,也如北胜对南强”中的“南汉”可能是一个比喻,表示牡丹在中国南方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像北方的牡丹在北方一样。这里的“对”可能是指比较或竞争。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牡丹在不同地区的独特魅力和地位。
创作背景:郑孝胥生活在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这首诗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通过对牡丹的描写来象征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文化意义:牡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花,象征着富贵、繁荣和吉祥。郑孝胥的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牡丹的美丽,还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祝福。
郑孝胥的《咏盆中白牡丹》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值得后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