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我复来,人民城郭总堪哀。
回车腹痛过书塾,还觅娇婴放学回。
天津杂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津杂感》是一首由清末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七言绝句,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天津城郭的深刻印象及其个人的情感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简介:
- 郑孝胥(1860-1938),字苏龛,一字太夷,号海。他的文学创作深受清末时期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的影响。
- 诗歌原文:
- 十二年前我复来,人民城郭总堪哀。
- 回车腹痛过书塾,还觅娇婴放学回。
- 诗歌翻译:
- “十二年前我复来,人民城郭总堪哀” 翻译为“十二年后我再回来,人民的城市总是令人悲哀”。这里的“哀”表达了作者对城市衰败的感慨。
- “回车腹痛过书塾,还觅娇婴放学回” 翻译为“驾车回家时感到肚子疼痛,还在寻找可爱的孩子去学校”。这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突出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生活的艰辛。
- 诗歌赏析:
- 《天津杂感》通过对天津城郭的描述,展示了清末时期城市的衰落与人民的苦难。诗中不仅描绘了城市的景象,还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对未来的展望。
- 郑孝胥在这首诗中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通过对城市和人民的观察,他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情感的流露。
- 写作背景:
- 根据现有资料,《天津杂感》创作于清末,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动和政治动荡。郑孝胥的这首诗可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写一个具体的地方来反映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天津杂感》不仅是一首表现了清末时期城市景象和人民生活状况的诗歌,还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郑孝胥的文学成就,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