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意死穷边,不复能见子。
归来谁与归,得我子所喜。
南行暂展墓,海上聊徙倚。
一欢谓可必,何用书累纸。
岂知有兹事,舍我遽为鬼。
投袂欲相追,失望对逝水。
眼前尽成梦,万世不我俟。
哭顾五子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顾五子朋》是清代诗人郑孝胥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以更好地理解其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从诗歌的主题来看,《哭顾五子朋·其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诗中“自意死穷边,不复能见子”透露出作者对自己可能已逝的无奈和遗憾,同时“归来谁与归,得我子所喜”又展现了他渴望与亡者重逢的情感。此外,“南行暂展墓,海上聊徙倚”描绘了作者在南方暂时为亡者扫墓的场景,而“一欢谓可必,何用书累纸”则表达了他对再次团聚的期望与执着。
诗歌的意象丰富而深邃。例如,“南知有兹事,舍我遽为鬼”中的“鬼”字,不仅指代亡者,也隐喻了诗人对生死无常的深刻感受。“投袂欲相追,失望对逝水”中的逝水,象征着时光流逝,无法挽回的悲伤情感。
在语言风格上,《哭顾五子朋》采用了简洁而有力的措辞,通过寥寥数笔,便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简约而深情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体现了晚清时期文人对生死观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坚守。郑孝胥作为一位诗人,通过这样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以及对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体察。
《哭顾五子朋》作为一首充满情感力量的古诗,不仅是文学上的艺术珍品,也是文化层面上的重要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还能从中汲取关于生命、死亡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