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逢僧谢监

我来古寺暗销魂,瓦砾盈阶一径存。
仅有炉烟凝白昼,绝无钟鼓课黄昏。
颓垣雨洗毗卢面,蔓草尘封方丈门。
老监逢人萧索尽,殷勤垂泪话开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悲寺逢僧谢监》是清代诗人刘文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刘文炤,字雪舫,宛平人,有《攬蕙堂偶存》。他的文学成就在清代有一定的影响。
  • 时代背景:诗歌创作于清代,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人们的生活充满忧虑与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1. 诗歌原文
  • 瓦砾盈阶一径存,炉烟凝白昼,钟鼓课黄昏。
  • 颓垣雨洗毗卢面,蔓草尘封方丈门。
  1. 诗歌鉴赏
  • 情景交融:《大悲寺逢僧谢监》中,诗人通过对古寺荒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沉重打击。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在战乱中孤独无依的感觉。诗中的“风风雨雨柴门永夜哀”一句,更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助。
  • 历史反思:作为一位生活在清代的文人,刘文炤的作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思想状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和社会现实。
  1. 作品风格
  • 意境深远:刘文炤的诗歌善于捕捉细微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些场景传达出深邃的情感与哲理。
  • 语言简练:在短短的七言律诗中,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荒凉之地。
  1. 文学价值
  • 历史文献:《大悲寺逢僧谢监》不仅是刘文炤个人的诗作,也是研究清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艺术特色: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特征:作为清代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大悲寺逢僧谢监》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征,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从而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悲寺逢僧谢监》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