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飞 · 送别闺友

堤畔杨枝亲手折。忍泪依依送别。此去宜珍摄。留君无计心如结。
已是骊歌声渐急。更恼无情片月。偏照人愁绝。酒痕和泪离襟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惜分飞·送别闺友》是一首由邓瑜创作的词,表达了诗人对即将离去的闺友依依不舍的情感。以下是关于此词的相关介绍:

  1. 词的原文
    堤畔杨枝亲手折,忍泪依依送别。
    此去宜珍摄,留君无计心如结。
    已是骊歌声渐急,更恼无情片月。
    偏照人愁绝,酒痕和泪离襟湿。

  2. 诗词赏析

  • 词中“堤畔杨枝”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画面,杨柳依依,象征着对友人的不舍。
  • “忍泪依依送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与不舍,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 “此去宜珍摄”意味着朋友离开后要多加珍视自己,可能是为了提醒友人保重身体或保持联系。
  • “留君无计心如结”展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既想留下对方又无力改变局面,心情十分矛盾和沉重。
  • “已是骊歌声渐急”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宴会即将结束时的情景,可能暗示着别离的时刻即将到来。
  • “更恼无情片月”表达了作者因为友人的离去而感到孤独和无助,月亮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 “偏照人愁绝”通过描写月光映照着作者的忧愁,加深了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 “酒痕和泪离襟湿”反映了作者因悲伤而饮酒并流泪的场景,形象地传达了内心的痛苦和不舍。
  1. 创作背景
  • 此词创作于古代中国,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断为宋代或更早时期的作品。
  • 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记录,无法确定作者的具体生平及其与友人的关系,但词中的表达方式和主题与当时文人常用的送别题材相吻合。
  1. 文学价值
  • 《惜分飞·送别闺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后世多次引用和传诵。
  •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兴等,使得这首词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 现代应用
  • 这首词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情感表达和意境也经常被现代人用于写作、演讲等场合,用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1. 文化影响
  • 《惜分飞·送别闺友》作为宋词的代表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离别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通过诗词来表达和传承这一情感,有助于维护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
  1. 教育意义
  • 这首词的教育意义在于教会人们如何面对离别和思念,以及如何在失去之后寻找新的开始和坚强。
  •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认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惜分飞·送别闺友》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宝库之一。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不舍之情。同时,这首词也启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无论遭遇何种困难和挑战,都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