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龙山

夙昔负山居,未知居山乐。
归来浣尘襟,追寻旧潭壑。
登顿觉径仄,跻攀惭足弱。
峰形喜刻镂,壁色疑涂垩。
复涧既萦纡,环林更参错。
哀听仰淙潺,惊顾俯岝崿。
宿雨含余滋,初篁解新箨。
吹万地籁鸣,出虚天乐作。
云阴冒水生,岩花依草落。
倾晖忽向西,归路欣残灼。
兴阑已历程,心结重游诺。
缮性宜寂寥,赋命非穷薄。
宇宙旷无垠,知仁聊可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云龙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醉态的生动描绘。诗中的黄茅冈、乱石群、白云天以及醉倒石床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苏轼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创作风格以豪放为主,同时也擅长细腻的情感表达。在这首《登云龙山》中,诗人通过信手拈来的语言,将一个太守醉酒后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登云龙山》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诗人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无限热爱。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作品具有跨越时间和文化的普遍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作的创作背景与苏轼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元丰元年(1078年),正值苏轼任黄州刺史期间,他因政治上的失意而时常感到郁郁寡欢。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登云龙山》这首诗,通过饮酒赏景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郁闷。这首诗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映。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从教育的角度讲,了解《登云龙山》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作品,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美,如何在文字中捕捉灵感,以及如何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登云龙山》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文化、苏轼生平及艺术成就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学世界和他对于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