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争”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古代的一段对话进行解读,表达了自己对争斗的看法。 诗中的“大盗至,肤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描述了一个人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不仅穿着自己的衣物,还背诵自己的言辞,甚至拿起武器,准备战斗的情景。这里,诗人强调了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
诗句:“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 1. 诗句释义 - “昔者孔子之弟子”:指孔子的众多门徒。 - “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描述了这些学生的品德、能力与学识范围。 2. 译文展示 - 译文:昔日孔子的门徒,其中既有德行高深之人,又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还有擅长言谈和文学创作的人。 3. 注释解释 - 注释: - 德行: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举止。 - 政事
《送姚姬传南归序》为清代刘大櫆所撰,是一篇表达对友人姚姬传深厚友情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的诗文。此文不仅体现了刘大櫆深厚的文学造诣,更蕴含了他对朋友才华的赞赏与期望。下面将结合原文进行详细解析: 1.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古之贤人:古时贤德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完全地得到上天的赋予。 - 生而向学:从出生开始就热爱学习。 - 不待壮而其道已成: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学问就已经非常完善了。 -
【解析】 “姬传”即姚鼐,字姬传。诗的首句点明送姚姬传南归的原因;第二句说明姚姬传落第后回家的原因,并交代了赠别诗的内容;第三四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作者送别的缘由所在。 “试礼部”指姚姬传参加会试(科举考试),结果没有考中。“不售而归”说明姚姬传没有考中,只好回家。 “遂书之以为姬传赠”的意思是:我写了这首诗送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能够重新参加会试。 【答案】 姚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
诗句解析 无斋记 余性颛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 注释:我性格固执而愚蠢,对外界的享乐之事,不知道那是快乐,而上天也似乎顺应我的意思。 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 注释:对于人世间所有的东西,我都得不到。 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 注释:在上位的人不能得到奔驰千里、建功立业的能力,在下位的人不能享有奢侈浪费、享受声色的生活。
译文 天下万物,若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人之大患,莫过于身有疾病;而有家庭、有房屋之后,又次之。如今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味?无心思,便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我无与于其间,而我之事务已了然。 横目二足之民,迷惘不知无之足乐,却以有之为贵。有食物了,又欲其精;有衣了,又欲其华;有宫室了,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既已有之
章大家行略 章大家,是明朝崇祯丙子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的先父的侧室,姓章氏。她十八岁时跟随父亲来归,一年后,生下一位女儿,但未能生育男孩。又过了十多年,先父去世。 先大母钱氏。大母早年没有儿子,因为先父娶了章大家为妾。三年后,大母生下了我的父亲。然而章大家最终未能生育。章大家出身寒微,年轻时又未能生育。当先父去世时,家人催促章大家出嫁,章大家慷慨号泣不食。那时我的父亲才八岁
章大家行略 大家自大父卒,遂表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槐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书若熟否?先生曾朴责否?”即应以书熟,未曾朴责,乃喜。 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呜呼!其可痛也夫。 译文: 章大家的父亲去世后,她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志向和能力
``` 论文偶记 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窃渺处。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
《游三游洞记》赏析 探究历史名胜与文人情怀交融之作 1. 游记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时代背景与文学价值 - 刘大櫆及其作品特点分析 - 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游三游洞经历 2. 第一段诗意与译文解析 - “出夷陵州治”: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描述 - “西北陆行二十里”:详细描写陆行过程 - “濒大江之左”:描绘江流和关隘位置 3. 第二段“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 山路狭窄情境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