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物,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人之患,莫大乎有身,而有室家即次之。今夫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味?无心思,则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吾无与于其间,而吾事毕矣。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万历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宝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楚可怜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译文

天下万物,若无则无忧,而有则有患。人之大患,莫过于身有疾病;而有家庭、有房屋之后,又次之。如今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无耳何爱于天下之声?无鼻无口,何爱于天下之臭味?无心思,便任天下之理乱、是非、得失,我无与于其间,而我之事务已了然。
横目二足之民,迷惘不知无之足乐,却以有之为贵。有食物了,又欲其精;有衣了,又欲其华;有宫室了,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既已有之,又不足以厌其心志。有家了,却又欲有国;有国了,又要有天下;有天下了,又要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了,又欲长生久视,万历祀而不老。以此推算下来,人们歆羡宝贵佚游,而欲其有之,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以苌楚楚可怜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已善矣。

注释及赏析

注释

  1. 天下之物:指世间的一切。

  2. 无则无忧:没有担忧自然无忧。

  3. 而有则有患:拥有反而带来麻烦。

  4. 人之患:人最大的忧虑或烦恼。

  5. 无身:没有身体,即无病无痛。

  6. 而有室家:拥有家室(家庭)。

  7. 横目二足:形容人的四肢发达,通常指人类。

  8. 无目何爱于天下之色:既然看不见(没有眼睛),就没有必要去欣赏世间的美景。

  9. 吹竽之筑陈于后:比喻有人为了装饰自己的家而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不顾实际情况。

  10. 无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拥有家国天下后,又开始追求更多的土地和民族的臣服。

  11. 长生久视:希望寿命长久。

  12. 万历祀而不老:通过祭祀来祈求不老不死。

  13. 隰有苌楚:出自《诗经·小雅》。

  14. 猗傩其枝:形容茂盛的样子。

  15. 夭之沃沃:形容茁壮成长的样子。

  16. 乐子之无知:快乐在于无知(无牵无挂)。

  17. 不自明其一身之苦:不自知自己的痛苦。

  18. 而第:只,仅仅。

  19. 心知其意:心中明了其中的道理或意图。

  20. 立言:言论立论。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哲学思想,强调“知足常乐”和超脱物质欲望的重要性。诗中指出,当一个人没有了身体上的不适(无疾无痛)时,他就不必为外界的事物所困扰。进一步地,当一个人有了家庭、国家乃至整个宇宙(天下)的时候,他的欲望往往会变得无止境,追求更多、更好成为常态。然而,诗中也提到,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并不在于这些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那么这种对物质的追求就会显得不那么必要。
    诗中的“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以及“不自明其一身之苦”等句子,都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注意精神层面的富足和心灵的平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