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淇陆子为能。
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老、佛者,亦曰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警之?
诗句:“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
- 诗句释义
- “昔者孔子之弟子”:指孔子的众多门徒。
- “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描述了这些学生的品德、能力与学识范围。
- 译文展示
- 译文:昔日孔子的门徒,其中既有德行高深之人,又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还有擅长言谈和文学创作的人。
- 注释解释
- 注释:
- 德行: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举止。
- 政事:涉及政治管理和公共事务处理。
- 言语:指口才、言辞表达能力。
- 文学:涵盖诗歌、文章等文艺创作。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孔子对其学生们的描述展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对弟子们多方面才能的认可。孔子强调德行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在道德上的修养是其成为君子的基础。同时,他也不忽视其他领域的才能,如治理国家和文辞表达,这表明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