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窃渺处。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扬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奇,正与平相对。气虽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谓奇。奇者,于一气行走之中,时时提起。太史公《伯夷传》可谓神奇。
”`
论文偶记
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窃渺处。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扬子《太玄》、《法言》,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奇,正与平相对。气虽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谓奇。奇者,于一气行走之中,时时提起。太史公《伯夷传》可谓神奇。
译文:
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节奏感;演奏音乐时,管乐器发出的音符繁多复杂,其中一定有那些细微的声音无法被完全捕捉的。
神韵是文章中最精妙的部分;音节是文章稍微粗糙的地方;字句是文章中最粗糙的地方。然而我认为,分析文章到字句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文章的主要工作。因为音节是神韵的轨迹;字句则是音节的规则。神韵无法直接观察到,通过音节可以间接感知到它;音节没有标准可以参照,但字句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参照。
音节高则神韵就高,音节低则神韵就低,所以音节成为神韵的遗迹。一个句子中,或者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同一个字,可能用平声,也可能用仄声;同一个平字仄字,可能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那么音节就截然不同,因此字句就是音节的规则。通过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的过程,当我们一起朗读时,音节就可以看出来了;当我们唱歌时咏唱它们,神韵就出来了。
文贵奇,所谓“珍贵稀有之物”。然而有些奇处存在于字句之中,有些奇处在于作者的意趣之中,有些奇处在于作者的胸怀之中,有些奇处在于作者的山水之间,有些奇处在于作者的精神之中,有些奇处在于作者的气势之中。字句本身的奇妙是不足为奇的,如果气势宏大却平淡无奇,那也不能称之为奇妙。真正的奇妙在于,在一气流动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奇气所在。奇气虽然难以捉摸,但它的来临和离去都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迹象。阅读古代的文章,在开始和结束之间的转换之处,会感觉到有一种不能明确表达出来的东西,那就是奇气。奇气,正是与平和相对立的。气势盛大却一片流动,不能说是奇妙。奇妙之处在于,在一气流动的过程中,时而提起一气。太史公《伯夷传》可以说是神奇。
注释:
- 曹子桓:曹丕,魏国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论文以“气”为主()。
- 苏子由: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其论文亦以“气”为主()。
- 义理、书卷、经济:指文章的内容、学问、经济政策等实质内容。义理是指文章的道理;书卷是指文章中积累的各种知识;经济是指文章对于实际生活的影响和应用。
- 大匠:指技艺精湛的工匠。这里比喻文人具有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功底。
- 义法:指文章写作的方法和原则。
- 大匠操斤:出自《论语·子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味着优秀的工匠在从事木工工作时,首先要准备好工具和材料。
- 尽垩手段:尽垩是古代一种绘画技法,指的是将画纸涂抹得十分平整光滑,以便在上面绘制图案。垩即白土。
- 设施:设置、建立。
- 匠人之能事:匠人的职责就是制作工具或建筑结构。这里比喻文人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能力。
- 康熙乙丑年间:指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年,乙丑年是康熙帝在位的第22个年头,这一年是清朝的一个重要时期,刘大櫆中进士的时间是在该年。
赏析:
本段摘录自《论文偶记》,由清代文学评论家刘大櫆所著。《论文偶记》是他在方苞的“义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散文艺术问题的著作。刘大櫆在文中阐述了自己对文章写作的见解,强调了“神”与“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心的字句安排来展现文章的内在美。他提出了文章创作应追求简洁、变化并重视音节与字句的关系,以此来提升文章的艺术效果。此外,他还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分析,揭示了文章创作中的多样性和深刻内涵。
刘大櫆的这篇文章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传统文章审美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神气”、“音节”、“字句”等概念的详细阐述,不仅提升了读者对文章内在美的理解和欣赏,也为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