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注】

理不可直指:道理不能直接说明,需要通过事物来表达。

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依据事物的实例来阐明道理。

情不可以显言:情感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即事以寓情:依据事物来表达情感。《史记》:司马迁所著的历史著作《史记》。

抑扬高下:音节起伏有高低之分,形容文章的抑扬顿挫。

无一定之律:没有固定的规则或模式。

而有一定之妙:其中有一定的奥妙之处。

可以意会:可以用心思去理解和领会。

不可以言传:用言语是难以完全表达出来的。

学者求神气:学者追求文章中所传达的那种气势、韵律和韵味。

得之于音节:从音节中得到。

则思过半矣:那么思考问题就超过了一半。

其要:关键是。

读古人文字:阅读古代的文字作品。

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就设想自己代替古人说话。

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一言一默,都是模仿古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

烂熟:熟练掌握。

烂熟后:熟练之后。

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我的精神状态就是古人的神气。

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古人的声音节奏都在我口中。

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与我口舌相合的人,就是与古人神气和声音节奏相似的人。

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时间长了自然会发出像金石一样清脆悦耳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学家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收录的一篇序言,主要论述了文章写作中的“理”与“情”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古人的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表达能力。

作者提出文章写作中的道理和情感是不可直指的,需要依靠具体的事例和事情来进行表达。这是对“即物以明理,即事以寓情”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释,强调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事情来揭示道理和表达情感,而不是抽象地阐述。

作者指出文章的行文多寡长短,抑扬高下,并没有固定的规则或模式,但其中确实有一种奥妙之处,可以通过读者的意会来领悟,而不是简单地用言语来表达。这是对文章写作中的一种独特理解,强调了文章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作者强调学者在追求文章的神气和韵律时,应该通过反复阅读和实践,将古人的文字和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通过模仿古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是对文章写作技巧的一种总结,强调了模仿和借鉴的重要性。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读者可以逐渐掌握古人的神气和声音节奏,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发出如同金石般清脆悦耳的声音。这是对文章写作成果的一种期待,强调了学习古人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