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程子云:“立言贵含蓄意思,勿使天德者眩,知德者厌。”此语最有味。

文贵变。《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之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漠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于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校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译文

文章贵在简洁。任何文章,只要笔力老练则简明,含义真切则简明,言辞贴切则简明,道理恰当则简明,意味清淡则简明,内涵深蕴则简明,品位高雅则简明,神韵深远而含意不尽则简明。所以简化是文章的极致。程子说:“立言贵在含蓄,不要让天德者迷失,让知德者厌烦。”这话最有味道。

文章重在变化。《易经》中说:“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说:“物相杂,故曰文。”因此,文章即是变化的表述。一篇文章中,每篇、每段、每句话都有变化,神的变化、气的变化、境的变化、音节的变化、字句的变化,只有李昌黎才能做到如此。

文章的形式有平有奇,必须兼备,才能完全展现文人的能力。上古文字初开时,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等文章简奥难懂,但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的神态毕现。《左氏》情感韵味并美,文采熠熠生辉。至先秦战国时期,更加疏放纵逸。汉人收敛它,稍显劲挺质朴,只有刘长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大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却失其深厚,气味也略薄了一些。文必以虚字完备而后神态得以显现,怎么能随意削减?然而校对过于柔弱,少了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世文风渐趋薄弱之处。司马迁的句法看似赘拙,实际上古厚可爱。

注释

  • 文贵简:文章应当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叙述。
  • 笔老则简:指笔力老练时,文章会更加简洁。
  • 意真则简:内容真实自然时,表达也会变得简洁。
  • 辞切则简:用词贴切时,语言也会显得简洁。
  • 理当则简:符合逻辑的论述会显得简洁。
  • 味淡则简:文章的味道淡雅时,表达也会简洁。
  • 气蕴则简:蕴含深厚气势的文章,表达方式会简洁。
  • 品贵则简:文章品味高尚时,表达方式会简洁。
  • 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文章意境深远且含蓄,表达方式会简洁。
  • 《易》曰:《周易》中说……
  • 物相杂:事物相互交融。
  • 孔于:指孔子,古代儒家学者。
  • 子长:指司马长卿(汉代著名文学家)。
  • 唐人宗汉:唐代文人崇尚汉魏六朝风格。
  • 宋人宗秦:宋代文人倾向于追求秦汉的质朴风格。
  • 史迁句法似赘拙:司马迁的文风被认为略显笨拙。

赏析

这篇文章强调了文章简洁的重要性以及变化的多样性和必要性。通过引用《周易》和孔子、孔融的言论,以及对比不同时期的文人风格,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文中还指出了文人在创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技巧,如笔力老练、意境深远、措辞简练等,这些都是构成优秀文学作品的关键因素。此外,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中国文人对于传统和文化的态度及其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