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李翰云:“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此语最形容得气好。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

诗句

论文偶记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译文

文章写作的要领在于精神,而气势则是精神的表现。曹丕和苏洵的文章,虽然注重气势,这是正确的。但是,气势会随着作者精神的变化而变化,精神饱满那么气势就会宏大,精神悠远那么气势就会飘逸,精神卓越那么气势就会高峻,精神多变那么气势就会有奇特,精神深邃那么气势就会平静。因此,精神是气势的主人。但是如果只专注于理论,那么就无法完全掌握文章的魅力了。如果一个人没有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那么他的言辞就会粗俗且空洞。如果一个人没有实际的经济头脑,那么他的言论即使有很多华丽的辞藻,也不会被实际应用。所以,意义、学识、经济都是文章的基础,但这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就像工匠使用工具一样,如果没有木材等基本材料,即使有再熟练的技术也无法完成作品。但是,如果有好的基本材料,而技术不过关的人却很多,最终也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因此,文人就像是工匠,精神、气息、韵律是他们的能力,意义、学识、经济就是他们的材料。

注释

  • 论文偶记: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写作文章的技巧和原则,特别是如何通过精神力量和气势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 行文之道:文章写作的方法或原则。
  • 神为主,气辅之:强调精神(神)在文章中的重要性,而气势(气)则是辅助的精神表现。
  • 曹子桓、苏子由:指东汉时期的曹丕和苏轼,他们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 义理:指文章中的意义和道理。
  • 书卷:指学识和学问。
  • 经济:这里指的是经济管理能力或策略。
  • 大匠:古代对擅长手艺工匠的尊称。
  • 土木材料:这里比喻基础的材料,即基础知识和技能。
  • 穷理读书:深入理解和研究书籍。
  • 声恬雨霁:形容环境安静和谐。
  • 寂无人声:寂静无声。
  • 论气不论势:侧重于讨论气势而不是技巧本身。
  • 法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方法或者规律,但更可能是指古人常用的表达方式。
  • 气盛:这里的“气”指的是气势。
  • 神只是气之精处:精神是气势中最精华的部分。
  • 李翰:唐代的文人,此处引用他的话来说明对文章的理解。
  • 论气而不论势:这里强调的是气势而非形式或技巧。
  • 义理、书卷、经济者:这些元素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框架或内容。
  • 大匠:擅长木工的工匠。
  • 神气音节:精神、气息和节奏的结合。
  • 大匠之能事:工匠擅长的事情。
  • 经济:这里的“经济”指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或能力。

赏析

这篇文章是对文章写作中精神和气势重要性的一个深刻阐释。作者通过对比曹丕和苏轼的例子,强调了精神(神)在文章创作中的中心地位。他认为文章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深厚的学识(义理、书卷),还需要有强大的气势(气)。文章的气势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展示,更是精神层面的流露。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深度,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