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日色冷长空,竹杖行吟醉晚风。
诗句都从闲里得,物情好向静时穷。
清潭照影澄云白,老树雕霜坠叶红。
可是逢秋悲宋玉,暮蝉环噪蕊珠宫。
龟山晚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龟山晚眺》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郑应球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龟山晚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静谧中寻找灵感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清初社会的动荡与个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作是在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起事之后,诗人因拒绝招募而逃亡,并在夜晚携妻携子逃离了朱一贵势力的控制区域。这种背景赋予了诗歌一种强烈的抗争色彩和深沉的时代感。在逃亡过程中,郑应球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与心灵的煎熬,但同时也激发了他更深层次的创作灵感。
关于作品原文,《龟山晚眺》中的“竹杖行吟醉晚风”描述了诗人在黄昏时分,手持竹杖漫步于山林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而“物情好向静时穷”则表达了诗人在寂静之中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深邃与丰富。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个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艺术特色方面分析,郑应球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善于运用意象来传达情感。在《龟山晚眺》中,诗人巧妙地利用了日落、竹影、老树等自然景象,构建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手法,如“日色冷长空”与“清潭照影澄云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郑应球作为一位清初的文人,其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在清朝初期,社会相对动荡不安,文人往往需要在诗中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龟山晚眺》作为郑应球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更是研究清代文学和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龟山晚眺》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郑应球个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