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九月初三夜宿华清,用香山旧句成解

露似珍珠月似弓。无人解与唱玲珑。魂销候馆初三夜,身在莲汤第二中。
灯隐隐,树重重。玉波初上鲤鱼风。新霜落尽黄榆叶,秋思依依满故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 · 九月初三夜宿华清,用香山旧句成解》是一首描绘作者在华清宫的夜晚住宿经历的诗作。樊增祥作为近现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以下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樊增祥,清代著名诗人,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抒情为主,深受后世赞誉。

  2. 原文解析:诗歌以露水如珍珠般晶莹、月光如同弯弓一般明亮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夜景。接着,通过“魂销候馆初三夜,身在莲汤第二中”两句,表达了作者深夜在华清宫的孤独与寂寞。诗中的“玉阶罗袜徘徊夜”与“铜辇秋衾寂寞中”等句,生动描绘了华清宫夜晚的景象及其带来的情感体验。

  3.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清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通过对华清宫夜景的描写,诗人可能借此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同时,诗中的“露似珍珠月似弓”等意象,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鹧鸪天 · 九月初三夜宿华清,用香山旧句成解》不仅是一首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作品的解读,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和感受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