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送次山之江南

笑脱朝衣,谢金耳车,戴笋箨冠。看焚余谏草,门生偷写,醉中笛谱,妙伎争传。轼愿为滂,贾犹悼屈,此意苍茫莫问天。春风里,有茶条七尺,拄上西山。
归来收拾青编。便拟上江东范蠡船。试千回铸就,赵家如意,数言解却,方社连环。一访钟陵,再游玄墓,意在铜官离墨间。觚棱远,向吴中回首,秋柳如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送次山之江南》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而非近现代诗人樊增祥所作。樊增祥的这首《沁园春》,其全名《沁园春 其一 送次山之江南》。该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次山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

《沁园春·送次山之江南》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时代气息的词作。词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次山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南宋灭亡后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感慨。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刘辰翁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创作背景来看,《沁园春·送次山之江南》是在南宋灭亡之后创作的。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辰翁作为南宋遗民,他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他的这首词,不仅是对个人友人的送别,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从艺术手法来看,刘辰翁在这首词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笑脱朝衣”和“谢金耳车”,这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友人离开官场后的潇洒与自在。同时,“看焚余谏草,门生偷写,醉中笛谱,妙伎争传”则进一步展示了友人的才华和影响力。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首词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不失文人雅士的风度和才情。

从情感表达来看,《沁园春·送次山之江南》中的“此意苍茫莫问天”,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也体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慨。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词更加感人至深。

从文化价值来看,《沁园春·送次山之江南》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风情、文化特点以及历史变迁,从而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从审美体验来看,《沁园春·送次山之江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它的音韵和谐、意境深远,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来看,都堪称佳作。

《沁园春·送次山之江南》作为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刘辰翁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责任感,也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词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