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 感愤

瞬将花甲,到而今、旧梦那堪回忆。去日苦多来日少,竟把韶华抛弃。辛味都尝,丁年早过,老尚谋生计。期颐纵享,劳劳惟问何趣。
只道文字招魔,聪明妨命,蹭蹬归天意。不信无才如我辈,造物也还相忌。世尽言愁,仆原抱恨,难禁悲中涕。疮痍满目,时艰谈甚经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百字令·感愤》是一首由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潘榕创作的词。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潘榕,字荫荪,又字印僧。祖籍浙江山阴。清光绪间曾任乐厂盐大使职,后定居成都。有《吟秋馆诗词抄》,弹词《问铃》、《吊潇湘》等。
  2. 创作背景: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诗人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这使他对世事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反思。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3. 诗歌原文
    瞬将花甲,到而今、旧梦那堪回忆。去日苦多来日少,竟把韶华抛弃。辛味都尝,丁年早过,老尚谋生计。
    期颐纵享,劳劳惟问何趣。
    只道文字招魔,聪明妨命,蹭蹬归天意。
    不信无才如我辈,造物也还相忌。
    世尽言愁,仆原抱恨,难禁悲中涕。
    疮痍满目,时艰谈甚经济。
  4.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诗中提到了“旧梦那堪回忆”、“竟把韶华抛弃”等句子,反映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感受。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5. 艺术手法:《百字令·感愤》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辛味都尝,丁年早过,老尚谋生计。”这句话通过对岁月流逝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坚持和对未来的期待。
  6. 文化影响: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作品,《百字令·感愤》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在后来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近现代诗词的重要资料。

《百字令·感愤》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词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也传达了对个人命运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展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