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寒食

陌上初过雨,人家欲断烟。
长因三月候,重忆十年前。
荒荠埋陵殿,饥乌集墓田。
并将家国泪,一洒白杨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丙申寒食》是明代诗人潘檉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这首作品中,诗人通过对清明时节景象的描绘和深情的回忆,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深沉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丙申寒食》的作者是明代的诗人潘檉章,字力田,一字圣木,为明末清初江南吴江人。潘檉章不仅是位历史爱好者,还曾著有《明史乐府》和《观复草庐剩稿》。他的作品多以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为素材,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见解。

  2. 作品风格:《丙申寒食》整体上呈现了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诗中的用词选择精准而富有象征意义,如“荒荠埋陵殿”、“饥乌集墓田”等句,不仅描绘了清明时的凄凉景象,也暗含着诗人对亡国之痛和对先人的哀思。

  3. 情感表达:通过“陌上初过雨”和“人家欲断烟”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体现在视觉上的景物描写,更通过声音和气味的描述,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同时,诗人通过“长因三月候,重忆十年前”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逝去亲人和故国的怀念。

  4. 文化影响:《丙申寒食》作为一首反映家国情怀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个人悲剧的敏感反应。

  5. 艺术价值:从艺术角度来看,《丙申寒食》的语言简洁而不失深意,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诗中的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深邃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表达技巧。

《丙申寒食》不仅是诗人潘檉章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抒发,也是对家国情怀的一种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及其在历史背景下的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