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初过雨,人家欲断烟。
长因三月候,重忆十年前。
荒荠埋陵殿,饥乌集墓田。
并将家国泪,一洒白杨天。
【注释】
丙申:古时以干支纪年,丙申为干支纪年。寒食:节名,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陌上:乡野小路。初过雨:刚刚下过一场春雨。断烟:被春雨打湿了。长因三月候,重忆十年前:常常因为春天三月的到来而想起十年前的事情。长:长久。荒荠埋陵殿,饥乌集墓田:野地里的荒草把坟墓掩没了,饥饿的乌鸦聚集在墓地里。荒荠,指荒废的墓地。陵殿,墓地。饥乌,饿鸟。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悲己之诗。“清明”本为节气之名,又是一个节日,人们于此扫墓祭先人。这首诗就是写于寒食节这天的。全诗意脉贯通,一气呵成。首联点明题旨,颔联承上启下,颈联承接上文,尾联总结全篇。
开头两句“陌上初过雨,人家欲断烟”,描写清明时节的景象。雨后路旁的野草长得很高,遮蔽了道路,连炊烟都看不见了。这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天气的变化和人们心情的变化。
颔联“长因三月候,重忆十年前。”是说,自己已经过了十年,还常常怀念着从前的事情。“重忆”,是重复回想。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念。“重忆”一词既表明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不是一时的、偶然的,而是经常地、反复地发生的;又表现出对往事的深情怀念,显示出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
颈联“荒荠埋陵殿,饥乌集墓田。”是说,荒草已经把墓地掩没,乌鸦在墓田里聚集。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荒草和乌鸦描绘得栩栩如生。“荒荠”,指荒废了的墓地。“饥乌”,饥饿的乌鸦。这里用一个“埋”字,将荒凉冷落之景与墓地联系起来,形象地勾画出墓地的萧条景象。同时,诗人还将荒草丛生的墓地与饥鸦聚集的场景相互映衬,从而突出表现了墓地荒凉冷落的意境。
尾联“并将家国泪,一洒白杨天。”是说,诗人将自己的哀痛和思国之愁全部洒向了天空中的白杨树。这里,诗人通过白杨树这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悲壮的家国之感。白杨树在诗歌中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它既可以代表坚韧不屈的精神,也可以代表高洁的品质。因此,诗人在这里借助白杨树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显得更为贴切和自然。同时,诗人还通过“一洒”这个词组来表达自己要将全部哀痛和思国之愁洒向白杨树上的动作,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含蓄,情感深沉真挚。它通过对清明时节景色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