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潦将盛时,水气凉朝晚。诸山泛寸碧,散若齿初龀。
云染黄泥平,海攒赤岳坌。我怀邕州居,飞檐俯江楯。
江中砥巨石,团此千里忿,声骄溢地剩,势横浮天转。
夜夜西北极,幂幂雷雨奋。云喷黑磐车,电掣阴火靷。
方增眼浩浩,何处泪泯泯。儿时所习见,往往亟三板。
江楼歙张动,下若战蛟蜃。崖崩骇剥肤,舍避走绝膑。
牛马安可辨,渚涘无有畛。长蝮作雾游,高鸢折风抎。
郡国坐眨瞬,乡路无远近。转愁水角壮。谁喜滩面尽。
大象回悬河,哀彘激坏堰。峥嵘黔滇巅,滥觞始谁引。
端州扼东吭,倒吸西势紧。石门束相雄,峡山岌欲偃。
并力趋峡外,始杀得平远。有如万里行,开襟解劳轸。
廿年广州住,住久神魄稳。他时远游归,床席水石殷。
险梦入险坎,虚舟掷虚牝。今无滑吾和,亦不嘉我遁。
懒非媚川虬,饱类饱河鼹。去年畬早田,求益反以损。
播种既数亩,捞谷不盈稛。今年稛也无,眠食学蚕蠢。
乾没母训数,湿灰妻爨谨。佐饭鱼龙羹,白小煮醢笋。
门前水篱傍,竹韧罾可幰。遥知芦村阔,自见茅屋隐。
渔歌深未出,剡棹行屡返。斯人不沉浮,穷年因曼衍。
且将凫翁盟,恐被达者哂。
观水知西涨必盛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水知西涨必盛作》是清代诗人黎简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 作者简介
- 生平与成就:黎简,清代文人,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一生多才多艺,尤以诗名世。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出他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原文
《观水知西涨必盛作》:
西潦将盛时,水气凉朝晚。
诸山泛寸碧,散若齿初龀。
云染黄泥平,海攒赤岳坌。
我怀邕州居,飞檐俯江楯。
江中砥巨石,团此千里忿。
声骄溢地剩,势横浮天转。
夜夜西北极,羃羃雷雨奋。
云喷黑磐车,电掣阴火靷。
方增眼浩浩,何处泪泯泯。
儿时所习见,往往亟三板。
江楼歙张动,下若战蛟蜃。
崖崩骇剥肤,舍避走绝膑。
牛马安可辨,渚涘无有畛。
长蝮作雾游,高鸢折风抎。
郡国坐眨瞬,乡路无远近。
转愁水角壮,谁喜滩面尽。
大象回悬河,哀彘激坏堰。
峥嵘黔滇巅,滥觞始谁引。
端州扼东吭,倒吸西势紧。
石门束相雄,峡山岌欲偃。
并力趋峡外,始杀得平远。
有如万里行,开襟解劳轸。
廿年广州住,住久神魄稳。
他时远游归,床席水石殷。诗歌内容赏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美的欣赏和对自然变化过程的感慨。诗中提到的水色、山形、云彩等自然元素都生动而具体,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自然景观敏锐的洞察力。
- 社会情感表达: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从“儿时所习见”到“舍避走绝膑”,再到“谁喜滩面尽”,这些句子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态,还蕴含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盼。
- 哲理思考:诗中不乏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如“方增眼浩浩,何处泪泯泯”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感慨;而“哀彘激坏堰”则反映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深远影响。
-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黎简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善于用词捕捉景物的微妙变化,使读者能够在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 思想内涵:该诗不仅是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画卷,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篇,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历史地位
- 清代诗歌贡献:黎简的诗歌在清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展示了清代诗歌的多样性和深度。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在表达方式上独树一帜,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 文化传承价值:作为清代的重要诗人之一,黎简的作品对于研究清代的文化、哲学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诗作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更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观水知西涨必盛作》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个人情感、体现哲学思考的作品。它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思想内容,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通过学习这一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