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扬州旧宅

维舟重到绿杨城,门巷萧条转眼更。
邻妪相逢应识我,隔墙曾听读书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扬州旧宅》是一首描绘诗人重游故地的怀旧之作,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故乡的眷恋。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介绍:《重过扬州旧宅》的作者是骆绮兰,字佩香,号秋亭,江苏句容人。她是清代诗人,与袁枚有着师生之谊。骆绮兰早寡后迁居丹徒,工诗文并擅画,且有《听秋轩诗稿》留世。
  • 艺术成就:骆绮兰的艺术成就不仅局限于诗歌,她的画作也具有天趣。她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诗句解析
  • 首句意境描述:“维舟重到绿杨城”,描述了作者再次回到扬州时,所见的景象。绿杨树成荫的城镇,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维舟”表明了作者的归来方式,可能乘船或驾舟,而“重到”则传达了一种时光流转中的再次访问。
  • 次句情感表达:“门巷萧条转眼更”,这句反映了时间的变迁给扬州带来的变化。曾经的门庭若市、繁华街道变得荒凉萧条。“转眼更”强调了这种转变的迅速与突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时空交错的美感。
  • 第三句情景交融:“邻妪相逢应识我”,通过邻里间的互动,表达了与过往熟悉的人重逢的喜悦。“应识我”既是一种期待,也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确认,因为只有熟悉之人才可能有如此的亲切感。
  • 尾句怀旧情深:“隔墙曾听读书声”,这一句带出了过去在邻居家中听到读书声的情景,可能是孩童的朗读或是成年人的讨论,这样的细节描写增加了文本的情感深度,使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悠扬的读书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雅氛围。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重过扬州旧宅》作为骆绮兰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首诗不仅是对扬州旧宅的回忆,也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与反思。
  •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意可以推测,它创作于清朝中叶,那时的扬州还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诗人的家乡可能正是这样的地方。通过对这座古城的描述,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过去扬州繁华景象的追忆以及对那段岁月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重过扬州旧宅》的语言简洁而含蓄,通过寥寥数笔便描绘出扬州城的风貌。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得整首诗歌富有画面感,读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 情感表达:诗中的“邻妪相逢应识我,隔墙曾听读书声”等句子,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于亲情的珍视。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记忆,更是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1. 社会影响
  • 文学地位:《重过扬州旧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的焦点。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它是了解清代扬州以及骆绮兰本人的重要文献资料。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回望历史,珍惜当下,感悟生活的意义。
  1. 艺术手法
  • 借景抒情:骆绮兰巧妙地利用了扬州的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她通过对扬州城旧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无奈。
  • 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扬州旧时的描绘,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得整首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温度感。

《重过扬州旧宅》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感和深情回忆的古诗。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这首诗不仅值得一读再读,而且应当被更多人所知晓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