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湘山寺

黄华趋欲止,翠峦卓且崇。
隔江峭壁面,定窟释子宫。
天晴鸟唤侣,屋敞林环丛。
仰焉石骨秀,百亿秋芙蓉。
净土忆开院,岁晚回其踪。
妙明知徙塔,色相火一红。
我客谁则主,歌欤牧牛翁。
西堂月初白,杵杵三更钟。
上与山响答,下与江声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湘山寺》是清代诗人钱载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湘山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与作者:钱载,字吉甫,号秋史,清代诗人。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 诗歌时代:此诗写于清代中叶,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及审美趣味。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古寺一声磬,烟开见清泚。平生湘上吟,今到湘山里。”
  • 诗意解读:第一句“古寺一声磬”,描述了寺庙中的钟声,暗示了宁静和庄重的氛围。第二句“烟开见清泚”,描绘的是寺庙四周的自然景象,烟霭散去后,清晰可见清澈的水流。第三句“平生湘上吟”,表达了诗人一生都在湘江之畔歌唱的情景。最后一句“今到湘山里”,则是诗人在现实中来到这座湘山寺,感受着自然的韵味。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钱载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深远的自然世界。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湘江、湘山的美丽画卷。
  • 情感表达:诗中透露出的是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宿湘山寺》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可以作为研究当时社会风俗和文人心态的重要资料。
  • 审美价值: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不仅在文学领域受到赞誉,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美的享受。

钱载的《宿湘山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清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美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平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