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倒明湖,频年事事伤心臆。无端忽又唱骊歌,雁阵分南北。岁暮长途作客,整行装、半肩书笈。千山雪拥,万壑云连,大江孤楫。
胜景标题,一枝锦绣江淹笔。遥空时有雁南来,凭寄双飞翼。何日倦游燕国,赋归来、陶舆谢屐。黄莺声里,绿柳阴中,雨蓑烟笠。
烛影摇红 · 送幼鲲弟北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烛影摇红·送幼鲲弟北上》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送别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幼鲲弟弟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上片开头两句“送君今夜满晴川,回首高阳古汴”,描绘了一幅送别友人的壮丽画面。作者在满晴的月光下送别幼鲲弟弟,回首望去,只见昔日繁华的汴京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片荒凉。这两句以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过片之后,辛弃疾转而抒发个人情感:“我亦举杯歌圣代,酬君且为发新声。”他借酒浇愁,以歌声赞美当时的圣代,并以此向幼鲲弟弟表达自己的敬意。然而,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因此感到心中有所不甘。
结尾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机遇的感叹,认为如果当年的东风没有吹拂,那么曹操就不会成功统一北方,而吴国的周瑜、大乔也不会被迫投降。这句诗也暗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烛影摇红·送幼鲲弟北上》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意味的作品,它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注解
心臆:犹心胸。
骊歌:告别的歌。
书笈(jí):小书箱。
楫(jí):桨,借指船只。
江淹笔:传说南朝梁江淹少时,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采俊发。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七引《南史‧梁‧江淹》。后以“江淹笔”比喻杰出的文才或文才出众者。
双飞翼:喻指信使。
赋归来:晋陶潜为彭泽令,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并赋《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后因以“赋归来”为辞官归隐之典。
谢屐: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原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黄莺:黄鹂。